
2025-04-13 15:06 点击次数:200
"我将于5月底辞去美国政府效率部部长的职务。"伊隆·马斯克的这一则简短声明,犹如一颗炸弹被扔进了华盛顿的权力中心。
这位曾信誓旦旦要为美国联邦政府削减1万亿美元开支的硅谷钢铁侠,才刚刚在特朗普政府担任要职不到半年,就突然宣布了退场计划。这场被马斯克自己称为"自美国独立战争以来最大的革命",转眼间便成了一场空中楼阁。
特朗普政府的"百日维新"计划,似乎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数据显示,马斯克原本宣称要削减的1万亿美元目标,实际上只完成了220亿美元(另一说法是1400亿美元),完成率最高不到14%,最低仅为2.5%。雄心勃勃的计划,为何落得如此狼狈的结局?马斯克急流勇退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世纪改革"的宏伟蓝图
回溯这段始末,还要从特朗普的"二进宫"说起。2024年初,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迅速与马斯克联手,高调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马斯克被任命为美国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简称DOGE)的负责人,肩负着为美国联邦政府削减开支、提高效率的重任。
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马斯克曾慷慨激昂地表示,政府效率部正在"大刀阔斧地改变美国政府运作方式",称这是"自美国独立战争以来最大的革命",并信心满满地宣称"归根结底,美国将会变得更好"。
马斯克指出,美国政府效率低下、存在大量浪费和欺诈,他有信心在不影响关键服务的情况下减少15%的支出。最初,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宏伟目标:为联邦政府节省2万亿美元。后来,这一目标被调整为1万亿美元,但仍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数字。
特朗普政府的这场"百日维新",动作之迅猛令人咋舌。短短两个月内,特朗普政府就发布了超过100条总统行政令,远超历史同期水平。这些行政令涉及多个领域,从政府部门裁员到削减公共开支,从减税到取消各种补贴,大刀阔斧、雷厉风行。
现实中的尴尬成绩单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马斯克宣布将辞去职务时,效率部的成绩单却令人大跌眼镜。
根据DOGE官网的数据,截至3月30日,他们已经为联邦节省了1400亿美元的开支。但另有消息源指出,实际节省的金额可能只有220亿美元。即便以乐观的数据计算,与马斯克最初设定的2万亿美元目标相比,完成率仅为7%;与调整后的1万亿美元目标相比,完成率也只有14%。如果以保守数据计算,完成率更是低得惊人,仅有2.5%。
这样的成绩单,与马斯克和特朗普最初描绘的宏伟蓝图形成了鲜明对比。曾经被马斯克称为"自美国独立战争以来最大的革命"的改革,最终却只能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
马斯克"逃离"白宫的深层原因
马斯克突然宣布辞职,表面上看是因为任期已满,但实际背后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让我们一一剖析:
1. 任职时限到期?
从表面上看,作为一名"特殊政府雇员",马斯克只能在这个职位上任职130天。但这显然不是真正的原因。如果特朗普真心想留住马斯克,完全可以通过签署行政令延长其任期。而且马斯克此前曾明确表示,政府效率部将工作到2026年美国国庆日,如今提前"撤退",必然有更紧迫的原因。
2. 特斯拉的困境
自马斯克加入特朗普政府以来,一场名为"打倒特斯拉"(Tesla Takedown)的抗议活动席卷全球,已经对特斯拉造成了实质性的财务打击。抗议者不仅号召民众出售特斯拉汽车和股票,更有甚者采取暴力手段,当街打砸、纵火、枪击特斯拉电动车,甚至针对特斯拉展厅和充电桩进行破坏。
这些抗议者将马斯克视为"美国国贼",认为购买特斯拉电动车的人都是"助纣为虐的法西斯分子"。尽管特朗普已指示美国司法部长将这些暴力行为定性为"国内恐怖主义",FBI也已成立专门工作组调查至少九个州发生的反特斯拉袭击事件,但暴力破坏事件并未减少,反而愈演愈烈,而且已经蔓延到欧洲各国。
这场抗议活动对特斯拉的打击是实打实的。自去年大选以来,特斯拉的股价从最高点已经下跌了一半,导致市值蒸发超过5000亿美元。特斯拉的销量也遭受重创,仅在欧洲市场,1月就暴跌45%,2月再跌39%。
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也坦言:"对我来说,在政府任职是不利的,而不是有利的。因为我在政府任职,公司受到了影响。"他举例说:"你认为(特斯拉)展厅被人放火烧了会有助于销售吗?当然不会。"
不仅如此,马斯克的另一家公司X也被黑客连续多次攻击,导致全球大范围宕机,估值持续下跌。3月28日,马斯克主动宣布,他旗下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xAI以全股票交易方式收购社交媒体平台X,等于用xAI的股票稳住了X的股东。
面对这样的困境,马斯克不得不权衡政府职务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如果他继续留在白宫,他的公司和个人财富可能面临更大的危机。
3. 白宫内部的权力斗争
在白宫的日子里,马斯克并非一帆风顺。他的改革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包括特朗普政府内部的其他成员。
3月初,媒体就曝光马斯克和国务卿鲁比奥关系不睦,两人在白宫内阁会议上爆发火药味十足的争吵。据《纽约时报》报道,在会议室里,马斯克率先对鲁比奥发难,称对方没有解雇"任何人",并轻蔑地补充说,也许鲁比奥解雇的唯一工作人员来自政府效率部。
当时坐在总统旁边的国务卿非常愤怒,称马斯克所言不实。鲁比奥怒斥,1500多名国务院官员接受了"买断提前离职",反问这些"不算裁员吗"?他还语带讽刺地质问马斯克,是否要重新雇佣这些人,这样马斯克就可以再次解雇他们。
两人的争吵很快升级为人身攻击。马斯克嘲讽鲁比奥"在电视上表现得不错",暗示他在其他方面并不擅长。令人意外的是,特朗普居然在这场争执中为鲁比奥说话,称他"干得不错"。
这一事件暴露了马斯克在白宫内部的孤立处境。他要裁撤其他部门的人员、项目和资金,实际上是在削减其他内阁成员的权力,这自然会招致强烈反弹。马斯克曾表示,他和他的团队成员每天都面临死亡威胁,绝非空穴来风。
4. 特朗普的立场变化
特朗普的态度也是马斯克去留的关键因素。如果特朗普全力支持,马斯克或许还能坚持下去。但特朗普的表态却显得有些暧昧。
在马斯克宣布将辞职后,特朗普回应说:"预计美国政府效率部负责人马斯克在完成联邦政府改革工作后,最终会回归经营自己的公司。但我会尽可能让他多留一段时间,他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这种既不挽留也不坚决支持的态度,暗示特朗普可能已经对马斯克的改革失去了最初的热情。对于一向敏感的马斯克来说,这种微妙的态度变化,足以让他决定急流勇退。
改革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特朗普和马斯克的"百日维新"为何落得如此狼狈的结局?深层次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商人思维与政府运作的根本冲突
特朗普和马斯克都是商界翘楚,习惯了在私人企业中以"老板"身份发号施令。在商业世界,大老板拥有绝对话语权,想裁撤哪个部门、解雇哪位高管,上午做决定,下午就能付诸实施。
然而,政府的运作逻辑与企业截然不同。总统只是各方利益集团妥协的一个"台面人物",实际权力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小。当改革触动某个利益集团的核心利益时,这个集团就会向总统施加压力,要求停止改革。如果总统不妥协,可能会面临制度内的各种掣肘。
企业的权力是从上而下层层授予的,而政府权力却是从下而上积累形成的。没有基层的支持,最高权力只是一纸空文。当特朗普和马斯克通过总统法令要求美国各级政府组织削减开支和裁撤员工时,实际上是在要求旧利益集团"自我革命",这在政治现实中几乎不可能有效执行。
2. 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和支持力量
成功的改革需要强大的执行机制和广泛的支持力量。然而,马斯克领导的效率部只是一个编外机构,没有任何行政班底和权力执行组织,仅能提供顾问角色,很难有效推动改革。
在整个美国政府体系中,真正支持效率改革的有效力量,似乎只有特朗普和马斯克两个人而已。即使在特朗普自己的执政班底中,包括国务院、财政部在内的多数人对效率改革都存在抵触情绪。
更为致命的是,效率部的改革还涉及减少公共福利开支和取消芯片制造业补贴,这直接得罪了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红脖子底层+制造业老板)。一个既得罪对手(民主党+金融集团+硅谷跨国公司),又得罪自己铁杆支持者的改革,注定难以成功。
3. 急功近利、缺乏系统规划
特朗普和马斯克的改革显得过于急功近利,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循序渐进的实施步骤。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的百日维新中,100天就发布了112道政令;而特朗普二度上台后,仅两个月就发布了超过100条总统行政令,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这种操之过急的做法,不仅让各级政府施政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也给反对力量留下了充分的反击时间。一个不能循序渐进、有效推进的改革,结果只能是夭折。
马斯克突围的后手
尽管马斯克的"白宫之旅"以失败告终,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急流勇退也可能是一种策略性撤退,为自己布局了更有利的后路。
特朗普很可能会因为马斯克的退出而感到"亏欠"这位帮助他重返白宫的"好兄弟"。马斯克在面向消费者(To C)的业务上遭受的损失,特朗普或许会通过面向政府(To G)的业务来弥补。众所周知,在任何国家,面向政府的业务利润率都普遍高于面向消费者的业务。
在离开白宫后,马斯克可能会从特朗普政府那里获得更多的贷款、补贴、税收减免和大型订单。比如,他的SpaceX可能会从波音手中夺取更多的航天业务,甚至有可能获得"为美国攻占火星"这样的宏大项目。前者得益于SpaceX在载人航天领域的成功(在波音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后者则是马斯克一直努力的方向。
有人可能会质疑这是否构成内幕交易或权钱交易。对此,特朗普可能会用他自己的话来回应:"我只是想让人们知道,他不能因为爱国而受到惩罚。"
从这个角度看,马斯克的辞职可能不是失败,而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
美国"百日维新"的启示
特朗普和马斯克的这场美国版"百日维新"虽然快速夭折,但留下了诸多值得思考的启示:
1. 政府改革需要尊重政治规律
政府改革不同于企业改革,需要尊重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律。仅靠几个人的意志和几道行政命令,很难撼动根深蒂固的利益格局。成功的政府改革需要广泛的政治动员、精心的政策设计以及强大的执行能力。
2. 改革需要培育受益群体
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因此必须有一部分人能够从改革中受益,才能形成支持改革的力量。如果一项改革只有成本没有收益,或者收益遥遥无期,那么它很难获得足够的支持来推动实施。
3. 循序渐进比激进冒进更有效
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序推进,不能一蹴而就。过于激进的改革往往会引发强烈反弹,最终导致改革失败。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改革策略,通常比激进冒进更容易取得成功。
4. 个人魅力不能替代制度建设
马斯克和特朗普都是极具个人魅力的人物,但个人魅力不能替代健全的制度和有效的治理机制。如果一项改革过于依赖个人因素,而缺乏制度化的安排,那么它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都将受到质疑。
结语:一场注定失败的豪赌
回顾马斯克短暂的白宫之旅,我们不禁要问:这场美国版的"百日维新"是否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答案或许是肯定的。特朗普和马斯克试图以企业家的思维和方式来改革世界上最复杂的政府机构之一,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困难的挑战。他们低估了官僚体系的惯性,低估了各利益集团的抵抗能力,也低估了政治改革的复杂性。
然而,即使是失败的尝试,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它告诉我们,政府改革不是一场即兴演出,而是一场需要精心准备、系统规划、协调推进的马拉松。它需要改革者具备深刻的政治智慧、坚韧的执行能力和持久的战略耐心。
对于马斯克个人而言,这次经历或许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过程。这位硅谷的"钢铁侠"亲身体验了政治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可能会影响他未来的战略选择和政治立场。
至于特朗普,他面临的挑战则更为严峻。在失去了马斯克这个改革急先锋后,他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政府改革策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在不激怒支持者的前提下推动必要的改革,将是他接下来执政期间需要面对的核心难题。
无论如何,马斯克的辞职和美国"百日维新"的失败,都标志着特朗普第二任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接下来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